1950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稳定,根据党中央的命令,时任总干部部部长的罗荣恒在一次军委的会议上明确表示,总干部此时已经在准备着授衔和奖励的工作。可惜的是,由于抗美援朝战役的爆发,这次关于授衔一事,只能往后推迟。三年后,随着战争的结束,授衔一事再次被提上了议程,直到1955年,在经过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多次讨论后,我国的军衔制度最终确定为了6等19级。同年,负责授衔的总干部部将一份预备授衔的名单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在看预授少将名单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于是他提笔写道:皮旅有功,由少晋中。毛主席批下的这八个字,最终让这名少将晋升为了中将,对于军衔的名单,毛主席向来是很少干预,此次却是破例而为。那么,被毛主席惦念的这个人,到底是谁?此人有着怎样的传奇贡献呢?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调集30万军队进攻我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军事紧急,党中央立刻给中共中原局发电: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此时,中原解放军只有6万余人,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敌人,突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经过中原局的几位首长多次商议后,他们决定派出一支部队伪装成主力迷惑敌人,其余大部队伺机突围。这个任务,落在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的身上。接到命令的那一刻,整个第一旅的战士们都知道,这次的掩护任务对他们而言,可能就是意味着牺牲,因为此时的敌人实在是太强大了,无论是从武器装备,亦或是人数来说,第一旅都不及。由此,第一旅战士们士气很低,大家都在思考,难道,第一旅注定要全军覆没?如果没有一个人,那么第一旅覆灭很有可能成真,但是由于有了此人,第一旅不仅胜利的完成了任务,而且还以微弱的牺牲,成功的突围出来。带给第一旅这个奇迹的人,正是时任旅长的皮定均。1914年,皮定均出生在安徽金寨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的早逝,母亲的改嫁,让童年时期的皮定均吃了不少的苦头。不过,也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使得皮定均从小就养成了不服输,坚毅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皮定均也逐渐产生了想要改变命运的想法,很快,这个机会来了。大革命失败后,我党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安徽金寨县是我党非常重视的一个地区,因而这里也是最早成立农民协会的地区。就在我党带领农协成员“打土豪,分土地”时,皮定均出现了,看着这些戴着红星帽子的战士,皮定均明显的感觉到了这支队伍的不平凡,当他得知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当家作主时,皮定均更加是忍不下来,他当即报名参加了农协。这一年皮定均虽然只有13岁,但是在此之前的经历要让他比同龄人成熟的多,在农协工作时,由于他聪慧能干,他很快被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了当地的童子团团长。此时,皮定均犹如一把即将出鞘的剑,事实证明,当他出鞘后,他必定能够带给敌人最大的伤害。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皮定均先后担任过红军连,营指导员,特务团团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皮定均率部南下桐柏山,不久后,他的部队被编为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驻扎光山县白雀园,守卫中原解放区的东大门。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后,派兵三十万,直奔中原解放区,利用战壕,碉堡等将6万中原解放军重重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南北纵横不到200公里的狭小地带。当国民党部署完成后,蒋介石自信的表示,将在48小时内消灭中原解放军。可最终的事实是, 国民党部队不仅没有消灭中原解放军,反而是他们30万大军被解放军牢牢牵制,这一切奇迹的创造者,就是皮定均。皮定均自从参军以来,从来都不怵什么,无论是什么恶仗,硬仗,他根本没有怕过,近20年的枪林弹雨,也让皮定均从淬炼出了一份坚毅不服输的精神,1946年6月24日,当皮定均接到中原军区司令部传过来的任务后,他当即表示,无论如何,都会完成任务。国民党部队判断中原解放军将会从东面突围,因而他们在东面布下了天罗地网,并在此驻扎了4个正规军和3个保安团、3个民团。国民党部队不知道的是,他们此举,正好给了我军一个突围的好机会。中原军区首长经过安排,要求皮定均率领一旅向东行动,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向西突围,使得敌人三天之内找不到中原军区司令部,三天后,第一旅可自由选择突围地区。皮定均不敢耽搁时间,立刻将自己的部队向东、东南、东北方向移动,摆出与敌人决战的架势,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如今的“声东击西”之计果然奏效。敌人本就以为中原解放军后从东方突围,因而他们派重兵把守,如今皮定均的部队做出突围架势,使得敌人更加相信中原解放军将会从东突围。不过敌人也不是傻子,面对第一旅的架势,他们并没有直接发动进攻,而是小规模的骚扰,因为他们也猜测,很有可能中原解放军主力会从西面突围。敌人的摇摆不定,让皮定均有些苦恼,就在这时,司令部派人送来了一个好消息。为了使得第一旅“声东击西”的计划成功,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秘密派来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伪装成中原军区司令部,刻意给敌人看到。敌人在见到这一幕后,断定东方是中原解放军的突围方向,由此,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压力大大减小。三天一晃而过,待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后,皮定均即刻率领部队撤退,将大部队藏身在刘家冲这个小山村。刘家冲位于敌军主力的接合部,这里没有大山,属于小丘陵地带,树木茂密,在敌人看来,这里根本不可能藏大部队,皮定均做出此决定,也是属于走的一部险棋,不过令人高兴的是,他赌对了。就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皮定均率领部队胜利的完成了潜伏,待敌人大部队过去后,他便率部东进,之后的数天时间里,皮定均多次率部与敌人激战,由于他指挥能力强,战士们作战英勇,因而尽管打了不少的恶仗,硬仗,但是部队都损失不大,并且还胜利的突围。1946年7月20日,在经过20多年的征战后,皮定均率领部队全部越过津浦线,与前来接应的淮南军区嘉山支队胜利会师。两军会师,也代表了皮定均率部突围的完全成功和胜利。对于皮定均创造的这个奇迹,《新华日报》立刻以《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为题发表社论,称:“我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围,历尽千辛万苦,于七月二十日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地。证明了共产党军队是消灭不了的,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皮定均中原突围一战,也成为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毛主席也是因为此事记住了皮定均的名字。1955年授衔前,毛主席在查看预授少将名单时,见到了皮定均的名字,毛主席认为皮定均功劳卓著,因而特地批示8个字,即:皮旅有功,由少晋中。就这样,本来被预授于少将军衔的皮定均,直升为了中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